题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皆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向往)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 (1)材料一中孟子的治国之道是什么?体现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材料二 仆之素志在提倡实业,实行民生主义,而以社会主义为归宿,俾全国之人,无一贫者,同享安乐之幸福。 ——孙中山 (2)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对民生主义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认为应如何实现民生主义? 材料三 针对工业革命开始后,人类社会产生的新问题,有学者开出了这样的处方:社会劳资对立与贫富不均的现象严象,应该废除私有财产制度,将主要财产如土地、矿产、机器、交通工具等,都改为社会共同所有,而由社会集体控制。 (3)材料三中“处方”体现了哪种社会学说?新中国建立初期是如何实践这一“处方”的? (4)综上所述,你认为实现民生幸福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答案: 【解析】第(1)问孟子治国之道从材料中“仁”等信息归纳;第二小问从战国时期的社会环境角度分析归纳。第(2)问紧扣材料二“同享安乐之幸福”信息,理解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的举措。第(3)问理解材料“废除私有财产制度”“ 社会共同所有”等信息,说明符合社会主义思想;迁移建国后初期三大改造的史实,说明其实践。第(4)问综合思想材料,说明实现的总体途径。 【答案】(1)治国之道:实行仁政。社会现实:战国诸侯纷争,社会动荡;人民负担沉重,生活困苦。 (2)理解: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发展实业,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3)社会学说:社会主义(或马克思主义)。实践:1956年底,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4)以民为本;注重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政策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