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以下甲图是某地建立的人工生态系统示意图,乙图表示在一定时间内,农田中某地段蚯蚓数量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 (1)上述人工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 、 。 (2)在乙图中B点时,蚯蚓种群属于 型。 (3)研究以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目的是 。 (4)分解者在该生态系统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某同学设计了探究“农田中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的实验。请根据以下实验过程分析回答问题: 第一步:将取自农田的土壤放入里面垫有纱布的烧杯中,加蒸馏水搅拌,然后将纱布连同土壤一起取出,将留在烧杯中的土壤浸出液静置一段时间备用。(纱布、烧杯等均消毒,所有操作均在无菌条件下完成) 第二步:设置对照: 烧杯A 烧杯B 加入2mL淀粉糊 加入2mL淀粉糊 加入30mL土壤浸出液 加入30mL自来水 第三步:在室温(20℃左右)下,放置7d后,分别取A、B两烧杯中的溶液20mL,各等量放入两支试管中,分别编号为A1、A2和B1、B2。 第四步:试剂鉴定: A1 A2 B1 B2 加入双缩脲试剂lmL,静置2min。 加入斐林试剂lmL,沸水浴加热2min。 加入双缩脲试剂 lmL,静置2min。 加入斐林试剂lmL,沸水浴加热2min。 第五步:观察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变化。 ①上述实验过程中的单一变量是 。 ②请指出上述实验过程中的不当之处并改正 、 。
答案:]⑴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⑵增长 ⑶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⑷①土壤浸出液中的微生物 ②“烧杯B中加入30mL自来水”应改为“加入30mL蒸馏水(或加入冷却的经加热煮沸过的土壤浸出液30mL)”;“A1 、B1 试管中加入双缩脲试剂” 应改为“加入碘液” 解析: 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生态系统有关成分的作用。 ⑴甲图指的是某地建立的人工生态系统示意图,该生态系统的功能是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⑵乙图表示在一定时间内,农田中某地段蚯蚓数量的变化曲线,B点表示的是在K/2位置是的增长情况,在B点蚯蚓数量还能继续增长,所以属于年龄组成中的增长型; ⑶此题为探究“农田中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该实验中的变量时土壤中的微生物,其他条件应该相同,在题目中并没有直接提土壤中的微生物,而是浸出液中的微生物; ⑷ 整个实验设计除了浸出液中的微生物不同之外其他条件应该相同,所以在该实验中不当之处有“烧杯B中加入30mL自来水”,自来水中含有微生物不能排除微生物的影响,所以应该改为加入冷却的经加热煮沸过的土壤浸出液30mL或加入30mL蒸馏水;第二处错误在A1 、B1 试管中加入双缩脲试剂,双缩脲试剂是鉴定蛋白质的,而本题中没有涉及蛋白质,只是涉及淀粉,所以应该改为“加入碘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