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白城县岭下、胜利、建政三村阶级结构变动情况表 单位:户 雇户 贫户 中户 富户 新富农 地主 其他 1948年 83 197 116 18 0 27 2 1953年 3 74 355 0 4 0 7 材料二: 1953年2月,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的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的工业原料,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学系资料室:《农村政策文件选编》     材料三:有人说过去搞社会主义改造,速度太快了。我看这个意见不能说一点道理也没有。比如农业合作社,一两年一个高潮,一种组织形式还没巩固呢,很快又变了。从初级合作社到普遍办高级社,就是如此。如果稳步前进,巩固一段时间再发展,就可能搞得更好些。1958年大跃进时,高级社还不巩固,又普遍搞人民公社,结果六十年代初不得不退回去。 ——摘自《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材料四: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现行农村政社合一的体制显然很不适应。宪法已明确规定在农村建立乡政府,政社必须相应分开。 ——引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1983年) 材料五:       请回答: (1)运用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农村阶级结构发生变动的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1953年时的农村状况与国家工业化发展目标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的?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中的什么教训? (4)材料四中提到的“农村政社合一体制”为什么不能适应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的需要 (5)结合材料五及所学知识,以凤阳的变化为例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大作用。 答案: (1)根本原因:实行保护富农经济、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土地改革运动。 (2)矛盾: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商品粮及工业原料的需要,农民的购买力限制了工业品市场。解决: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走农业合作化道路。 (3)忽视这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片面追求生产关系的高水平、高速度 (4)原因:人民公社体制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分配上平均主义严重,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 (5)凤阳农民通过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打破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改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粮食产量连年增长,生活得到改善。
历史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