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大街上,一个面带微笑的年轻人,举着“抱抱,拒绝冷漠”的牌子,向路人展开双臂…… 2006年年底,在北京、南京、广州、天津等地街头“兴起”一项名为“抱抱团”的活动。据说,这种“予抱”或“索抱”的目的是为了“消除陌生人之间的冷漠”,然而,这种做法引起了不少争议。 据了解,“抱抱团”源于澳大利亚新近兴起的一种名叫“FREEHUG”的游戏。当地有青年在悉尼街头发起“给予陌生人拥抱”活动,以传达一种“来自陌生人的关怀”。 抱抱果真能够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么?这件事又会触发你哪些感想呢? 请通过一篇文章来体现你的看法。要求不得少于800字。
答案: 写作指导 作文的构思就在于通过不同的文体来体现自己的观点,本文观点可以是多方面的。你既可以不赞成他们的做法,也可以对于他们的行为持肯定态度。也可以就社会上人际关系的冷漠来展开评论。 (1)如果要写成议论文,首先你应确立自己的观点。如果是赞成抱抱团的行为,请说出理由。比方说:心动不如行动!抱抱团的行为,是爱心的火苗,星星之火,最终可以燎原。 如果是反对他们的做法,你也可以分析原因。比方说:行动怎如心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短暂的拥抱虽可温暖身体,但确难以温暖人们的心灵。没有了开放的心灵,拥抱只不过是一种形式,只要爱在心头又何需张口。甚至可以批评这种行为是“作秀”,批评他们的浮躁心态。 第三种就是两种意见的中和,对整个事件做一个全面的评论。肯定其合理的部分,指出其做法存在的不足。 (2)如果你擅长写记叙文,可取材于生活,根据“抱抱团”在南京东路的第一次亮相的遭遇——被警察拉到公安分局“协助调查”——将这一情节改编成小说《被怀疑的爱》,中间夹杂大街上人们的不同议论,以及警察们的分析(合理又可悲的分析)“这是不是‘非法集会’?”“为什么要找人‘抱抱’?”“会不会在‘抱抱’的时候偷东西?”。其中要注意不同人物的描写,特别是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 (3)可以编一个寓言故事,不妨写成“爱的冷遇”,或者借人物之口表述自己的某种观点。主角为“呼唤真情”,他在街上遭遇种种冷遇,通过不同经历,借助不同人物之口,体现自己对于这件事的多重看法。 (4)本文也可以围绕人们心中的冷漠写起,列举现实社会中种种冷漠现象,呼唤人间真情。 写作素材 名言警句: (1)星星之火,可以燎原。(2)行动不一定成功,不行动则一定不会成功。(3)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4)春天总是从一缕微风开始的。(5)一加十,十加百 百加千千万;你加我,我加你,大家心相连(6)众人拾柴火焰高 精品论据:2006年感动中国,青岛爱心团体“微尘”。“微尘”原本是一个人的名字,可是在她善良行为的感召下,她最终成为一群人的名字,成为一个爱心符号,并且成为青岛市体现爱心的公益品牌,荣获了中华慈善奖,更当选2006年“感动中国”。 美国波士顿犹太大屠杀纪念碑上铭刻着德国神父马丁的一句名言 :“当他们追杀犹太人,我不是犹太人,我没说话;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不是工会成员,我没说话;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不是天主教徒,我又没说话;最后,他们来抓我时,再也没有人站起来为我说话了”(当今社会风气的形成与我们每个人都有关系,不要做爱心的旁观者) 中国革命的例子——在白色恐怖笼罩中国的时候,正是有这样一群人坚信英特耐雄耐尔一定会胜利,最终社会主义在中国取得了胜利。 当今社会上令人齿冷心寒的现象:湘潭市一名男子从6跳楼自杀。有数百名群众驻足观望,当干警与轻生男子交谈时,有人兴奋地高喊“怎么还不跳呀,我的腿都站麻了。”“快点跳呀,我还有事儿呢。”“别磨蹭了!”“你到底敢不敢跳呀?” 沈阳:前不久,沈阳一女子跳楼自杀。在女子滞留高空的6个多小时里,上千人次围观,有人为了看跳楼,用上了看刘德华演唱会的装备,拿上马扎、饼干,望远镜、矿泉水看跳楼……,现场还有人在推销望远镜!!! 有人落水有人旁观,救人者索要金钱。大街上有人行窃,众口无声。英雄流血又流泪…… 参考题目:怎一个“抱”字了得? 心动不如行动!行动怎如心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爱的传递,有多少爱可以重来,不信东风唤不回,当爱已成为往事,岂差一抱佳作回放 怎一个“抱”字了得? 当亲密需要刻意设计的时候,那是亲密的匮乏。当抱抱需要冒险号召的时候,那是和谐的悲哀。——题记 温室效应,让气温越来越暖和。社会现实,却让人心越来越冷。在今天的都市,陌生人之间的冷漠随处可见。公交车上,不愿意给需要帮助的人让座;大街之上,对小偷行窃视而不见。更不必说,逞凶眼前,见义勇为者少之又少。 人际冷漠是不可否认的现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当穿着狐皮大衣的女士白眼瞥着衣不遮体的民工的时候,当医生无情地拒绝交不起入院费用而又亟待抢救的病人的时候,当显贵的奔驰车撞伤行人毫不停留疾驰而去的时候,我们的社会已经被严寒覆盖了太久。当爱已成为了往事,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身体上的接触,而是心灵的拥抱。 当住在水泥匣子里的我们早就习惯于“猫眼冷对门前影,不敢笑看路边人”的时候,当我们的父母正在大力给孩子灌输“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安全观念之时,这股拥抱之风未免不合时宜。 在现代工业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抱抱”是对“冷漠”象征性的提醒,对消除冷漠来说是很微弱的人文补充。尽管这群年轻人想通过自己沸腾的热血去融化人们心头的坚冰,但抱与不抱并不能说明根本问题。 首先,这涉及到民族心理。西方人的拥抱如同中国人的握手,如果说稍有不同的话,那也无非是握手的力度不同而已。在中国,拥抱是建立在双方感情的基础上,关系亲密的人才会去做;如此热情奔放的肢体语言,怎能被含蓄的东方人接受。只会被人们视为另类,让别人觉得好笑。 其次,人们对拥抱的拒绝还在对于社会生活缺乏安全感。当和陌生人说不说话都变成生死考验之时,我们又怎能苛求人们笑脸面对街头的“横抱”。心理如果没有温情,就是勉强抱了,那又如何。 面对现实的冷漠,我们需要的是海洋而不是水滴。我们需要的是真情,而不是作秀。另类的做法虽有着朴素的初衷,但“抱抱团”不等于“团团抱”。毋庸置疑,温情虽然可贵,但一个短暂的拥抱不能维持长久的温情。保持温情更需要养成日常习惯。 一个眼神、一个点头可以表示一种善意、尊重,一个手势、一个微笑能够透露一个社会的文明与和谐。营造生活中的温馨和谐,更应该从日常生活的细节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自然的、符合人性的、可以实践的事情做起。” 真情不必掩饰,真爱无需设计。 教师点评:作为一篇成功的议论文,本文的思路非常清晰,从现实的陈述到原因的剖析,最终到合理的建议,无不体现小作者对于现实的深切关注。这一点对于学生来说尤为难得。 另外,本文语言上的功力也毫不逊色,恰当的类比、灵活的句式、充满对比的词语都令人耳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