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 周文育字景德,义兴阳羡人也。少孤贫,本居新安寿昌县,姓项氏,名猛奴。年十一,能反覆游水中数里,跳高六尺,与群儿聚戏,众莫能及。义兴人周荟为寿昌浦口戍主,见而奇之,因召与语。文育对曰:“母老家贫,兄姊并长大,困于赋役。”荟哀之,乃随文育至家,就其母请文育养为己子,母遂与之。及荟秩满,与文育还都,见太子詹事周舍,请制名字,舍因为立名为文育,字景德。命兄子弘让教之书计。弘让善隶书,写蔡邕《劝学》及古诗以遗之,文育不之省也,谓弘让曰:“谁能学此,取富贵但有大槊耳。”弘让壮之,教之骑射,文育大悦。 司州刺史陈庆之与荟同郡,素相善,启荟为前军军主。庆之使荟将一百人往新蔡悬瓠,慰劳白水蛮,蛮谋执荟以入魏,事觉,荟与文育拒之。时贼徒甚盛,一日中战数十合,文育前锋陷阵,勇冠军中。荟于阵战死,文育驰取其尸,贼不敢逼。及夕,各引去。文育身被九创,创愈,辞请还葬,庆之壮其节,厚加馈遗而遣之。葬讫,会卢安兴为南江督护,启文育同行。累征俚獠,所在有功,除南海令。安兴死后,文育与杜僧明攻广州,为高祖所败,高祖赦之,语在僧明传。 后监州王劢以文育为长流,深被委任。劢被代,文育欲与劢俱下。至大庾岭,诣卜者,卜者曰:“君北下不过作令长,南入则为公侯。”文育曰:“足钱便可,谁望公侯。”卜人又曰:“君须臾当暴得银至二千两,若不见信,以此为验。”其夕,宿逆旅,有贾人求与文育博,文育胜之,得银二千两。旦辞劢,劢问其故,文育以告,劢乃遣之。高祖在高要,闻其还也,大喜,分麾下配焉。 16.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荟哀之,乃随文育至家 哀:同情 B.素相善,启荟为前军军主 善:赞许 C.及夕,各引去 引:退却 D.劢问其故,文育以告 故:缘故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 一组是( ) A.①兄姊并 长大,困于赋役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①舍因为立名文育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①文育以告,劢乃遣之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①文育与杜僧明攻广州 ②与嬴而不助一国也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文育本姓项,名叫猛奴,周荟见到他时认为他是个奇特的人,于是便向周文育的母亲请求把他收为养子。后来,改姓周,名文育,学习骑射。 B.弘让教周文育写字和算术,但周文育不以为然,认为博取功名只要有长矛就可以了。弘让听后大为赞赏,于是便教周文育骑马射箭。 C.陈庆之派周荟慰劳白水蛮人,但蛮人却密谋活捉周荟送给魏,事情泄露后,周荟和周文育率兵抵抗。结果,周荟战死,周文育身上也多处受伤。 D.周荟死后,周文育被庐安兴起用,后来和他一起攻打广州,被高祖打败,但是高祖释放了他们。 1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弘让善隶书,写蔡邕《劝学》及古诗以遗之,文育不之省也。 (2)君须臾当暴得银至二千两,若不见信,以此为验。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答案:16.B 17.C 18.D 19.(1)周弘让善于写隶书,抄写蔡邕《劝学》和古诗送给周文育,周文育不认识也不理解这些。(2)您很快就能突然得到二千两银子,如果您不相信我,就拿我的话去验证。(3)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解析】 16. 试题分析:善:友善、与……交好。 17. 试题分析:C项的两个“乃”都是连词,“于是”。A第一个“于”是介词,表示被动,“被”;第二“于” 是介词,“比”。B第一个“因”是连词,“于是”;第二个“因”是介词,“通过”。D第一个“与”是连词,“和”;第二个“与”是动词,“亲附、亲近”。 18. 试题分析:“被庐安兴起用,后来和他一起攻打广州”错,是庐安兴死后,和杜僧明一起攻打广州。 19. 试题分析:4.关键词:遗:送。“文育不之省也”是宾语前置句。省:了解、知道。文言文翻译的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同时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同时还要注意借代、比喻、互文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关键词:须臾:很快。暴:突然。见:我。特别注意①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②关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③“关键词”翻译从严,“大意”翻译从宽。 关键词:何异于:与……相比。非我也,兵也”属于判断句,整个句子属于状语后置句。文言文翻译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