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劝学》、《师说》中的两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共1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彰:清楚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假:借助,凭借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耻:以……为耻 D.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族:家族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尝跂而望矣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B.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C.其皆出于此乎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B.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1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劝学》选段运用比喻论证说理,由于设喻所用的事例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读起来不但感到亲切,而且觉得可信。 B.《劝学》选段认为人变得聪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善假于物”。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 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师说》选段最后对士大夫之族的评论批判的力度加深,“其可怪也欤!”一句对不肯从师而学的愚蠢作风表现出批判态度。
答案:【答案】 10.D 11.D 12.B 13.B 【解析】 10. 试题分析:族:类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 试题分析:A修饰/转折,B取独/这,C副词/代词,D句尾语气组词。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 试题分析: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是人们接受最初阶段正规教育的学校,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众人:古义,普通人;今义,大多数人。从而:古,跟从,并且;今,顺接词。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错在“重在积累”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 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于外物罢了。(《劝学》)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2]。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师说》)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