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限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政治
地理
信息
通用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地理
道法
科学
信息
史社
语文
数学
英语
道法
科学
知识点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政治
地理
信息技术
通用技术
初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地理
道德与法治
科学
信息技术
历史与社会
小学
语文
数学
英语
道德与法治
科学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试卷
在线试卷
下载试卷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政治
地理
信息技术
通用技术
初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地理
道德与法治
科学
信息技术
历史与社会
小学
语文
数学
英语
道德与法治
科学
其他
知识点
在线试卷
下载试卷
首页
高中
生物
题目
某研究人员对玉米组织、小白鼠组织、T2噬菌体、乳酸菌、酵母菌等五种样品进行化学成分分析。以下分析结论不正确的是( ) A.含有水、DNA、RNA、肝糖原、蛋白质等成分的样品是小白鼠组织 B.只含有蛋白质和DNA成分的样品是T2噬菌体 C.含有水、DNA、RNA、蛋白质、纤维素等成分的样品是玉米组织和乳酸菌 D.既有DNA,又有RNA的是玉米组织、小白鼠组织、乳酸菌和酵母菌 答案:C
查看本题答案和解析
生物 试题推荐
生物 试卷推荐
上海高二生物2019年上半期期中考试带答案与解析
2018至2019年高一下册期中考试生物试卷带参考答案和解析(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第三中学)
2017年至2018年高二上半期期末生物题开卷有益(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
2018年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一模生物在线测验完整版
福建2020年高三生物下册试卷完整版
浙江高二生物期末考试(2019年上册)附答案与解析
陕西高三生物高考模拟(2019年下学期)网上在线做题
浏阳一中、株洲二中等湘东七校高三生物月考测验(2019年上期)网上在线做题
第4课时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二)(导学笔记)试卷带答案和解析
2018至2019年高一下半年期末生物考题同步训练(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最近更新
幂函数在为减函数,则的值为( ) A.1或3 B.1 C.3
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服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最令我敬佩的是巴金老人的人品,他虽然年事已高,却胸无城府,朴实无华,心灵
《世界文明史》介绍:罗马成文法的组成部分之一“是罗马城市行政官在执法过程中所做的决定……可以根据每一个别案例的情况做出裁
从抗击甲流、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救援到玉树抗震,在一次次猝不及防的灾难和考验面前,我们感受到民族精神就是 ①同舟共济
下列卤代烃,既能发生水解,又能发生消去反应且只能得到一种单烯烃的是
下列选项中,不需要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是 A.利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获得多倍体植株 B.利用花药离体培养得
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把铁丝绕成螺旋状,细铁丝前端系一根火柴,其作用是 ;实验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下列有关工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用明矾净水是因为Al3+水解生成Al(OH)3胶粒具有很强的吸附性 B.合成氨生
在1 3 5号试管中分别加入2 mL蒸馏水,2 4 6号试管中分别加入2 mL发芽的小麦种子匀浆样液,然后在1~4号试管
a,b,c∈R+,求证:an(a2-bc)+bn(b2-ac)+cn(c2-ab)≥0.
(08年西城区抽样)将下面5个句子,按恰当的顺序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5分) 新人文精神强调基于“生活质量”而
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硫和氧气发生如下反应:2SO2(g)+O2(g) 2SO3(g) ΔH<0 (1)写出该反
画家阎立本的名作《步辇图》,反映的历史情境是( )A.张骞出使西域B.昭君出塞C.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求婚使者D.杨贵妃
将下列各种铁的化合物溶于稀盐酸中,滴加硫氰化钾溶液没有颜色变化,再加入氯水,溶液呈红色的是 ()。A.FeS B.
心理学实验表明,只靠耳朵听的知识,3个小时后只能记住“%左右;只靠眼睛看的知识,3个小时后可保持70%左右,3天后能记住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
下列化合物分子中,在核磁共振1H谱图中能给出三种信号的是A.CH3CH2CH3 B.CH3CH2OH
老师讲课时发出的声音是由声带 产生的,同学们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是靠 传播的。
某蛋白质由51个氨基酸、两条链构成,结构图中—S—S—为两个—SH形成。其结构模式图如下:⑴该蛋白质分子形成过程中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