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40分) 香港著名音乐人、畅销书作家林夕的新书《都什么时候了》,书名来自于林夕口中的“童年阴影”——母亲小时候常对他说的一句话:“都什么时候了,你还不去洗澡噢?”书中包含有香港版和大陆版两篇序言。 在香港版序言中作者提示读者“我们应该常常问一下自己‘都什么时候了’”,以使自己猛然觉醒,从而清楚自己最想干什么,为什么干什么比较好。而在大陆版序言中,林夕却说,小时候,听到母亲的碎碎念,就认为洗澡并没有必要依时依候。什么是该洗澡的时候?觉得适合就行。对于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的死规定,其实是这个世界加诸我们身上的无形的镣铐。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所感所思,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自拟题目,选好角度,确定立意。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珍惜时间 “都什么时候了”,一句碎碎念,会使人猛然觉醒,珍惜时间。 珍惜时间是一个古老的话题。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时间成了举足轻重的决定因素,争取了时间,就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创造出更多的价值,这无异于延长了人的生命。   世界上有一种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珍惜的东西,那就是时间。任何工作都要在时间中进行,任何才智都要在时间中显示,任何生命都要在时间中诞生,任何财富都要在时间中创造。时间就是生命和财富,就是知识和力量。千百年前,人们早已认识到了时间的珍贵,所谓“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其实,黄金哪里比得上时间珍贵呢?黄金可以被人当作财富,永久地保存起来;而时间却像一条川流不息的江河,默默地,不停地流逝着。正像朱自清先生所描述的那样,“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过去”,谁也别想把它占为己有。随着一天天、一年年的流逝,时间会刺破青春的彩饰,会在美人的额上挖下深沟浅槽,什么都逃不过它那横扫的镰刀。   屠格涅夫曾说过:没有一种不辛可与失去时间相对。但中国人的生活节奏,似乎从古至今,就是慢、慢、慢!即使是“深圳速度”也比“东京速度”要慢,更不要说比“深圳速度”还慢的内地了。有人对浪费时间,无动于衷,在虚度年华中混过一生。如果说浪费别人的时间是“谋财害命”,那么不珍惜自己的时间就是“慢性自杀”!而世界上最好的医院也无力挽救这些“慢性自杀者”。   最聪明的人是最不愿意浪费时间的人。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从每天都只有24小时这点来说,时间是一个常数,它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但对于勤懒不同的人来说,时间要多出几倍,他使每年、每月、每天、每小时甚至每分钟都有它的特殊价值。   据统计,19世纪,知识是五十年翻一番;20世纪中期,知识十年翻一番;现在,知识是三年翻一番。因此,我们只有以比二三十年前和一百多年前的青年门高出几倍乃至几十倍的效率来学习,才不至于被时间、被社会淘汰,否则,我们将一事无成,更谈不上为祖国的繁荣贡献力量了。   让我们经常地问自己一句“都什么时候了”,都来好好珍惜时间吧!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对于材料作文,考生写作时应全面理解材料,真正吃透材料,总结出材料的主旨,紧扣材料,从材料的主旨出发,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才能胜出。在平时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各类型材料作文的特点及审题立意的方法,熟练掌握并使用“主旨领悟法”“关键把握法”“由果溯因法”“舍次求主法”“寓意揭示法”“细节切入法”“多向发散法”等审题立意、提炼观点的技巧。本题可采用“多向发散法”来审题立意。 本题材料的重点是对序言部分的分析,香港序言部分关键内容是“我们应该常常问一下自己‘都什么时候了’”“以使自己猛然觉醒,从而清楚自己最想干什么,为什么干什么比较好”,由此,可得到立意,就是,在时间面前要有一种紧迫感,要珍惜时间。内地序言部分的关键内容是“觉得适合就行。对于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的死规定,其实是这个世界加诸我们身上的无形的镣铐”,由此可以得到立意,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要敢于打破镣铐,冲破传统束缚。从文体上看,本题只限制诗歌的写作,考生就可以根据自己平时训练的情况,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来写。记叙文注意细节描写,以情感人;议论文注意论点鲜明,论据新颖,逻辑严密。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语文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