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于明代中叶完成地理大发现,开通了中欧直接贸易海路,中国制成品出口和贸易顺差迅猛增长,从英吉利海峡到东非沿岸,从美国切萨皮克海湾到墨西哥阿卡普尔科,出土文物和海底沉船中的中国瓷器、纺织品都在无声地向人们诉说着中国古代手工业曾经有过的辉煌。由于……中国手工制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方才逐渐削弱以至消失。 ——《中国制造业的“金牌”成色不足》 材料二 下图为中国、美国、英国、德国的制造业产值在世界上的比重变化趋势图。 材料三 中国各年进口出口商品分类比重 中国各年进口、出口商品分类比重 (%) 进口 出口 机器及大工具 原料及建筑用品 消费品原料 直接消费资料 合计 农 产 品 矿 产 品 手工 制品 机器 制品 合计 1893 0.6 7.8 13.0 78.6 100 15.6 -- 81.8 2.6 100 1910 1.5 16.1 17.0 65.4 100 39.1 0.7 41.4 18.8 100 1920 3.2 25.3 16.9 54.6 100 36.4 3.7 39.4 20.5 100 1930 3.7 23.2 17.3 55.8 100 45.1 4.6 30.6 19.7 100 ——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材料四 1998年中国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比重上升到88.8%,出口额达1615.7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35.7倍,其中机电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36.2%,连续4年超过纺织品,成为中国第一大类出口商品。2008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8229.3亿美元,增长17.3%,占当年我国出口总值的57.6%。其中,电器及电子产品出口增长13.9%;机械及设备出口增长17.5%。高新技术产品(与机电产品分类有交叉)增长13.1%。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总署、国家统计局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二图示中代表中国和英国的分别是那一条?代表中国和英国的曲线发生变化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10-1920年间中国进口的生产资料比重和出口的机器制品比重都有一定的增长反映了中国经济领域的怎样情况?这一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四,说明中国主要出口商品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所学习的知识说明发生变化的原因。
答案:(1)A代表中国。(1分)工业革命前中国的传统手工制造业领先于世界,因此在世界制造业中占比重大;工业革命后中国工业生产技术落后于西方机器工业,市场竞争力减弱;清王朝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因此中国占世界制造业的比重迅速下降。(2分) B代表英国。(1分) 英国最早开始并最先完成工业革命,生产技术、生产能力领先于世界,使其制造业占世界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和德国成为技术革命的发源地和中心,导致英国生产技术与市场力下降,加之后起的美国、德国的市场竞争,因而其制造业占世界的比重明显下降。(2分) (2)中国民族工业有较快发展(或: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春天”、 民族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1分) 原因:辛亥革命的影响;民国政府的政策支持;爱国运动,实业救国、倡导国货运动的促进;一战期间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提供较好的客观环境。(3分) (3)从近代中国出口商品从农产品和手工制品为主,变为现在以工业制成品出口为主;出口的工业品中,高新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不断上升。(2分) 原因:新中国实现国家独立;改革开放以来国际交流加强,技术引进与消化;科技发明和技术自主创新的推动;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增强。(3分) 解析: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