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9题。(13分) 回  家           朱道能 日暮时分,他终于赶回了家乡。 村口的小商店早早亮起了灯光。有几个乡邻在说着闲话。见了他,都一脸热情地招呼着。他立即放下大包小包,连连回应,一一敬烟。 刚唠了几句,爹来了。 “回了。”爹的话,永远是那么简明,然后就去提地上的行李。 有人对他说:“你爹都来瞄几趟了。” 也有人对他爹说:“养儿不要多,一个顶十个呀——老哥好福气哟。” 爹拿眼去瞅儿子,嘿嘿地笑。 回到家,把脸一洗,娘已经把七大碟八大碗摆上了桌子。爹悄无声息地从柜子里拿出一瓶酒来。 一看这酒,他愣了一下。去年春节前,妻子冰在单位分了八瓶抵债的高档白酒。初一给领导拜年拎去了两瓶,可一看领导家的酒柜,就又悄悄拎了回来。后来这酒,就送了岳父两瓶,客户四瓶,朋友来家喝了一瓶,余下这一瓶,回老家时塞进了提包,他想让一辈子只喝两块五一斤土烧的父亲,也尝尝这百元佳酿的滋味。 娘说:“这酒你爹稀罕着哩,过生日时都舍不得拿出来喝一口。” 爹打开酒盖,先给他倒满,然后给自己满上端起来,和儿子轻轻一碰,仰起脖子,一饮而尽。 他心头一热,为不苟言笑的父亲和儿子这尽在不言中的一碰。 于是,他也一饮而尽。 娘嗔怪道:“瞧你爷俩,慢点喝,跟谁抢呀?吃菜,吃菜……” 就这样杯来盏去,一瓶酒很快去了大半。 他说:“爹,你少喝点。” 娘说:“老头子,身体不好,别逞能了。” 爹说:“没事。” 又是一杯。 酒见底了,爹也醉了。 他扶起爹,爹的头就软软地靠在他肩上。这一瞬间,他才突然发现,儿时印象中无所不能的父亲,竟然如此的瘦小羸弱…… 他几乎是搂抱着把爹放在了床上。爹的手还一直抓着他的胳膊,嘴里还含糊不清地絮语着。他拉过被子,把爹的手轻轻塞进被窝。 出来时,娘已经收拾好饭桌。 有杯茶,热气腾腾地等着他。 娘说:“你爹是高兴啦。” 他点点头。 “你爹是高兴啦,”娘又重复了一遍,“你们寄回来的纸片片,可给你爹长脸了……” 纸片片?他愣住了。 娘说:“就是那啥……那啥……”便转身进屋,拿出一个包,解了一层又一层,露出的是——一张明信片。 他想起来了,那是春节前,儿子蛋蛋从学校带回几张学校发的明信片,说是要完成“感恩”的家庭作业。 他说:“算了吧,你爷奶都不识字,寄回去了也没有用现代文阅读答案 回 家 朱道能 日暮时分,他终于赶回了家乡。现代文阅读答案 回 家 朱道能 日暮时分,他终于赶回了家乡。。” 儿子说:“不嘛,老师说一定要寄的。”于是,他就替儿子写地址。在写“溡河村”时,还一时想不起“溡”字是不是应该有个三点水。有多少年没有给父母写信了呢?仔细想想,应该追溯到上大学的时候了。 他看儿子一笔一画地写道:祝爷爷奶奶春节愉快,身体健康! 他见下面还有大片空白,就提笔续了一句:祝爹妈笑口常开,健康长寿!儿子见了,又拿起笔递给妻子:“妈妈,你也写一句……” 于是妻子也写了一句。 然后,儿子交到学校,统一寄发了。 如果不提起,他早已忘记了这张“纸片片”了。 他端起茶杯,猛喝了一口,却烫得直吐舌头。 娘还在说:“这张纸片片,邮递员就送在村口商店里,好多人都看了,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儿子孝顺,孙子乖,媳妇也懂得礼数……” “你爹才没有出息呢,跟俺一样,是个大字不识的睁眼瞎,却没事捧着这个纸片片,左瞅瞅右瞄瞄的……” 说着,娘就笑出了声。 他也跟着笑,肌肉却有些僵硬。 “前几天,你爹还说呢,掰个指头算一算,冰冰有五年没回了,蛋蛋也有三年没回了……” 娘总有说不完的话题。 他立即道:“原来是准备回的,冰冰单位要临时值班,孩子也要上补习班……”说这话时,他感觉脸在发烫。 娘也立即说:“知道,知道。你爹还说了,你以后也不要年年回了。爹妈知道你们在城里的难处,喝口凉水都要花钱买。回来一趟,这七大姑八大姨的,你不容易啊……” 说到这里,娘的眼圈突然红了:“你爹娘没有啥本事,出门在外都靠你自个勤扒苦做的——以后逢年过节,给俺们寄个纸片片啥的就行了。省俩钱儿,好给咱的蛋蛋上大学……” 他鼻子一酸,说:“娘,你别这样说……”顿了顿,又大声道:“跟俺爹说,明年过年,我们全家一定回来!” 在里屋,爹的鼾声正响。              (选自《天池》2009年第9期,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文章语言多用口语,质朴自然。小说多处描写人物对话,既能揭示人物的心理,又能彰      显文章的主旨。   B.文章使用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多种手法刻画人物,还多处使用修辞手法。   C.在“他”与儿子蛋蛋的对话中我们知道,他大学毕业后就没给父母写过信了,不写信的      原因是父母不认字。   D.“爹拿眼去瞅儿子,嘿嘿地笑”一句通过对人物的外貌描写,表现了父亲内心的自豪与      幸福,折射出父亲内向的性格特征。   E.文章写娘转身进屋,拿出一个包,包里装着明信片,“解了一层又一层”的细节描写表      明了爹娘珍视的程度,也是对儿孙爱的程度。 8.简要概括母子谈论“明信片”时“我”的心理变化过程。(4分) 9.有人说这篇小说的主旨是赞美父母对子女的理解和关爱,也有人说主旨是表现在外打拼的孩子不能经常关爱父母的愧疚之情。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案:7.A、E(B项错在并无心理描写,也没有多处修辞手法。“是个大字不识的睁眼瞎”并非比喻。C项父母不识字只是部分原因且非主要原因。D项属于神态描写而非动作描写。A项3分,E项2分,C项1分。) 8.①疑惑与尴尬。“他愣住了”“他端起茶杯,猛喝了一口,却烫得直吐舌头”。②羞愧与自责,“他也跟着笑,肌肉却有些僵硬”“他感觉脸在发烫”。③感动与坚定。“他鼻子一酸”“明年过年,我们全家一定回来!”(本题的回答要抓住“我”心理活动关键词,“愣住了”“跟着笑”“感觉脸在发烫”“鼻子一酸”。最后简单概括即可。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通过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心理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所以,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细节描写都揭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每点2分。) 9.观点一:主旨是赞美父母对子女的理解和关爱。①儿子独自回来过年,父亲母亲依然很高兴。“爹拿眼去瞅儿子,嘿嘿地笑。”“爹悄无声息地从柜子里拿出一瓶酒来。”(娘说)“你爹是高兴啦。”②父母不希望儿子年年回家过年,希望这样能减轻儿子的负担。“你爹还说了,你以后也不要年年回了。爹妈知道你们在城里的难处,喝口凉水都要花钱买。回来一趟,这七大姑八大姨的,你不容易啊……”③满足于儿孙在过年时能寄个卡片表达问候。“你爹娘没有啥本事,出门在外都靠你自个勤扒苦做的——以后逢年过节,给俺们寄个纸片片啥的就行了。省俩钱儿,好给咱的蛋蛋上大学……” 观点二:主旨是表现在外打拼的孩子不能经常关爱父母的愧疚之情。①儿子回家过年才突然发现父亲的苍老羸弱。“这一瞬间,他才突然发现,儿时印象中无所不能的父亲,竟然如此的瘦小赢弱。”②儿子平时无法回家,也很少给家里写信问候父母。和儿子一起写明信片的事情也忘诸脑后。③听到母亲劝自己过年不要回来的劝告,很难过并决心要改正错误。(答出主旨给1分,理由每点1分。)
语文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