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限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政治
地理
信息
通用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地理
道法
科学
信息
史社
语文
数学
英语
道法
科学
知识点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政治
地理
信息技术
通用技术
初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地理
道德与法治
科学
信息技术
历史与社会
小学
语文
数学
英语
道德与法治
科学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试卷
在线试卷
下载试卷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政治
地理
信息技术
通用技术
初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地理
道德与法治
科学
信息技术
历史与社会
小学
语文
数学
英语
道德与法治
科学
其他
知识点
在线试卷
下载试卷
首页
高中
生物
题目
某校生物兴趣小组把一个胚芽鞘尖端放在一块琼脂块上,琼脂块的中央被云母片隔开,同时被一个纸盒罩住,纸盒的一侧开口,有单侧光照(如图①所示)。经过以下三种方法处理一段时间:仅纸盒转动、仅胚芽鞘和琼脂块转动、整个装置同时转动,然后分别把A、B所示琼脂块放在三个切去尖端胚芽鞘的切口上(如图②)。胚芽鞘的生长状况分别是 A.直立生长、向右弯曲生长、向右弯曲生长 B.向左弯曲生长、直立生长、向右弯曲生长 C.向左弯曲生长、向右弯曲生长、直立生长 D.向右弯曲生长、直立生长、向右弯曲生长 答案: D
查看本题答案和解析
生物 试题推荐
生物 试卷推荐
北京某中学2020年高三一模生物试卷含答案
2015四川高一下学期人教版高中生物月考试卷
江苏省响水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学情分析考试(2)生物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河北省保定市高阳中学2014届高三生物上学期试题 新人教版
2015海南高二下学期人教版高中生物期中考试
2015浙江高二上学期人教版高中生物期末考试
2016河北高二上学期人教版高中生物月考试卷
2013高一上学期人教版高中生物月考试卷
河北省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
2015浙江高三上学期人教版高中生物期末考试
最近更新
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木块,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匀速拉动,当木块前端离开桌面一部分的过程中,如图所示,木块对桌面的压力将
如图甲所示,A是一边长为L的正方形线框 ,电阻为R ,今维持线框以恒定的速度v沿着x轴运动,并穿过图中所示的两个大小相等
影视艺术的影响在人类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因为它具有哪些特点( ) ①流通迅速,信息量丰富②直观性强,雅俗共赏③技术
下列有关金属及合金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合金的硬度一般比组成它们的纯金属更高,而且耐腐蚀性能
下列四项基本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 B. C. D.
重量为800kg的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前进,若它所受到的阻力是车重的0.05倍,求(1)汽车的重力是多少?(g取10N
第二节:书面表达 假设你将作为新华中学高三毕业生代表,请根据以下要点在毕业晚会上用英文作一个告别演讲: 1.感谢家人,朋
在一定温度下,将2 mol SO2和1 mol O2充入一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如下反应:2SO2(g)
任务型读写 (共10题;每小题1分,满分10分) 阅读下列短文,并根据所读内容在文章后表格中的空格里填入一个适当的单词。
如图甲所示,一个轻质弹簧右端固定在传感器上,传感器与电脑相连。当对弹簧的左端施加变化的水平拉力时,在电脑上得到了弹簧形变
如图2-5-2,AB、CD为半圆切线,AC为直径,AD与BC的交点P在半圆上,AB=a,CD=b(a≠b),则AC等于_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武当山位于湖北境内,主峰海拔1 612米,年降水量900~1 200毫米,多集中于夏季,
二战后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A.美国是二战后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占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B.大力发展教育,利用高新技
下图甲所示的是等大的圆形纸被剪去的扇形大小不等的剩余部分.再将它们做成图乙所示的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准备研究纸锥下落的快
2015年10月16日,中国铁路总公司牵头组成的中国企业联合体,与印度尼西亚维卡公司牵头的印尼国企联合体正式签署组建中印
从下列物质中选择合适的物质,并将序号填在横线上: A、生石灰 B、碳酸钙 C、明矾 D、一氧化碳 E、氮气 F
下列现象和特征形成与自然选择无关的是 A.拟态 B.共生 C.应激性 D.性别决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认为 ( )①时间和空间随物质运动则变化 ②物质质量随运动速度而变化③质量和能量是可以
III.阅读理解 命题意图:以下几篇题阅读理解题主要选用了主题突出,语言流畅的叙述文、应用文和说明文,旨在训练学生的
秋在中国文人心中有着独特的内涵。“自古逢秋悲寂寥”,在秋的文化意识中,悲秋也可以算得上是普遍的意识了。“何处合成愁,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