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开篇写杨花落尽、子规哀啼,渲染暮春冷落、凄凉的气氛 B.乙诗“沙似雪”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月下大漠苍茫的景象。 C.“夜郎西”“回乐烽”既表明地点,也能引发对特定情景的联想。 D.两首诗都从视觉、听觉和嗅觉等角度描写景物,使人如临其境。 2.这两首诗都写到“月”,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D    2.甲诗想象奇特,借明月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牵挂;乙诗描写“月”,表现边塞的苦寒,衬托征人思乡的愁绪。 【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把握。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D.有误,没有嗅觉。故选:D。 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比较。可结合着关键词的运用和理解来体会。 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诗人将月亮人格化,托明月带去自己对友人的思念,寄托自己的离愁。“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
语文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