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详细信息 |
如当年全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总额为30000亿元,货币流通次数为5次,通货膨胀率 为3%.那么有关部门发行的人民币实际是 A.6180亿元 B.150000亿元 C.6000亿元 D.5982亿
|
2. | 详细信息 |
“石头上刻着名人名言,石头是物质的,但表现的是精神的内容。”这说明了 A.文化就是人类创造的产品 B.文化就是刻在石头上的名人名言 C.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是分开的,两者互不影响 D.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
3. | 详细信息 |
中国人喜欢喝茶,但各地的喝茶方式又有所不同,例如潮汕人喝功夫茶,茶具是很小的茶壶和精致的小瓷杯;而四川人则喝盖碗茶,茶具是细长嘴的茶壶和盖碗。这说明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中华文化有共性 ③ 中华文化辉煌灿烂 ④中华文化有多样性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
4. | 详细信息 |
下列各项中,完整揭示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的是 A、社会物质文化条件发展了,每一个人都能得到全面发展 B、社会越发展,越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C、人全面发展了,就会创出更多的物质财富 D、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
5. | 详细信息 |
就文化而言,“世界因不同而精彩,交流因不同而必要,创新因交流而迸发”。这句话所体现的关于文化的正确观点是 ①尊重各民族的文明成果,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②世界上林林总总的文化,都值得我们弘扬③文化交流促进各个民族的文化创新④各国应在文化上相互借鉴,共同繁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6. | 详细信息 |
在澳门,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几百年来和睦相处,中式建筑与西式建筑比肩而立,中式婚礼与西式婚礼、中餐与西餐相映成趣。这表明:
|
7. | 详细信息 |
比尔·茨曾说过,“不久的将来,你可以不必离开你的书桌就可以办公、学习,探索这个世界和它的各种文化,进行各种娱乐。”这说明 ①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文化传播更为迅速、广阔 ②网络技术等大众传媒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③互联网技术正在以人们无法预料的速度、深度和广度,改变着人类文明的进程④网络技术等大众传媒能够最大限度地超越时空,显示出文化传播、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A.②④ B.①②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
8. | 详细信息 |
传统文化是指:①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②产生于过去,打上历史烙印的文化 ③人类世世代代长期积累下来的文化 ④由世界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文化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 D.②③④
|
9. | 详细信息 |
“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这说明文化具有: A.积累性 B.稳定性 C.民族性 D.继承性
|
10. | 详细信息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思想(意为人如果掌握自然规律,就能够使天地万物为人服务),不正确的态度和做法是 A.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B.有所淘汰,有所发扬 C.批判继承,与时俱进 D.兼收并蓄,统统拿来
|
11. | 详细信息 |
优秀的文化是没有国界的。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以众为师,以各国人民为师,不断学习和创造的过程。汉朝的张骞、班超出使西域,唐代的玄奘到“西天”取经,明代的郑和下西洋,都带回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这体现了 |
12. | 详细信息 |
下列说法中能够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 |
13. | 详细信息 |
文化传承需要承载体,从文字、音乐到传统节日。从挂春联、买桃花到吃粽子、划龙船、登高望远,一项项活动无不在做着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工作。这表明 |
14. | 详细信息 |
在我国,之所以产生和存在着各具明显特征的不同区域文化,主要是因为 |
15. | 详细信息 |
中华文化是一个恢弘的整体,融合了各具鲜明特色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这主要显示了
|
16. | 详细信息 |
鲁迅先生说:“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先生的话强调了 A.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B.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C.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D.有这种精神的人就是“中国的脊梁”
|
17. | 详细信息 |
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我们要继续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这是因为长征精神是 A.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铸成的 B.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 C.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的精神动力 D.主要依靠当代青年学生来传播和弘扬
|
18. | 详细信息 |
中华民族精神是 ①中华文化力量的集中表现②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③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④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
19. | 详细信息 |
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这表现在它 |
20. | 详细信息 |
“翻开杂志美人多,扭开电视广告多,拿起报纸套话多,看篇文章署名多。”这样评价当前文化市场 |
21. | 详细信息 |
目前我国文化产品种类繁多,良莠不齐,这说明我国文化市场要
|
22. | 详细信息 |
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
23. | 详细信息 |
只有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才能
|
24. | 详细信息 |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是因为 |
25. | 详细信息 |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郑重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党的七大又郑重地把毛泽东思想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又分别郑重地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在自己的旗帜上。由此可以认识到
|
26. | 详细信息 |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是 A.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B.坚持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C.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D.坚持科学理论为指导
|
27. | 详细信息 |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思想道德的显著标志是 A.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B.强调以诚实守信为重点 C.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以和谐为原则 D.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
|
28. | 详细信息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发展,越需要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内容。其中特别要强调的重点是 A.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B.诚实守信 C.社会公德 D.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
29. | 详细信息 |
作为文化大家的余秋雨,首先不忘对年少者的耳提面命。他说“好书是岁月和空间的凝炼,集中了智者对于人性和自然的最高感悟。阅读它们,能够使年轻人摆脱平庸和狭隘,发现自己的精神依托和人生可能。”这表明 A.人们常常遭遇思想道德上的“两难选择” B.多读书才能提高人们的知识文化水平 C.要在知识文化的陶冶中不断升华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 D.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知识文化修养
|
30. | 详细信息 |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这一观点 A.认为“才”比“德”更重要 B.割裂了知识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 C.认为“德”比“才”更重要 D.认为“德”“才”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
31. | 详细信息 |
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统一于民族振兴的伟业。我们强调民族精神,决不意味这可以闭关自守,搞高狭隘的民族主义;我们主张弘扬时代精神,与不意味着可以数典忘祖,搞历史虚无主义。要将弘扬民族精神和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紧急围绕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位一体的总目标,以“和谐”的思维方式来搞好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二重奏”。 (1)材料中所提到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有何关系? (2)当前我国应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
32. | 详细信息 |
《人民日报》载文指出:随着社会的快速转型和不断开放,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和冲突明显增多,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难度显著增加。因此,应当顺应现阶段社会价值观日趋多样的趋势,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新风尚。 结合上述材料,说明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
33. | 详细信息 |
有人认为,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因此,只要参加文化活动,人的精神就会健康向上。请对上述观点进行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