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 语文

阅读《圆明园的毁灭》选段,做题。

①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②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得动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

  1. (1) 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是一个句,起的作用。
  2. (2) 找出文段中对圆明园高度评价的两个句子。
  3. (3) “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这个句子中,作者为什么用“闯进”而不用“进入”?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闯进”是在未允许的情况下进入,突出了英法联军的野蛮与暴力。 B . “闯进”说明了清政府的无能。 C . “闯进”含有贬义,而“进入”含有褒义。
  4. (4) 读读文段的第②段,注意表示时间的词语,联系上下文说说你的感受。
根据要求写一写。

①表示心情的词语:

高兴

②照样子,写词语。

摇摇摆摆、

半信半疑、

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
  1. (1) 庐山真是千姿百态,美不胜收,正如苏轼诗中所言:“,远近高低各不同。”
  2. (2) 王昌龄的《出塞》中最能体现守边将士英勇奋战、保家卫国的诗句是:“但使龙城飞将在,。”
  3. (3) 要成为有学问的人就必须多学多问,正如汉代的王充所言:“。“
  4. (4) 高适在《别董大》中劝慰朋友:“?”
  5. (5) 卢钺在诗中早就写明了梅雪争春的结果,那便是:“ 。“
  6. (6) “。”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事要认真细致,不能有一丝丝差错,否则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写出近义词

痛苦     思索    突然    仔细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楼兰,汉时西域的鄯善国。唐时已不存在,唐人常用来泛指西北地区与唐为敌的部族,唐代诗歌中,常以“破楼兰”代指平定边患。

  1. (1) 一、二句中的“暗”“孤”二字,形象地描写了边塞的景象,突出了壮士们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
  2. (2) 最后一句写出了壮士们的心声,表现了他们的意志和豪情。
我会连一连。

唱          国歌                  青翠的          肚皮

滚          象棋                  雪白的          平原

荡          雪球                  宽广的          眼睛

下          秋千                  明亮的          竹子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开在心里的橘子花

徐光惠

    ①周日的清晨,山风徐徐。突然,隐隐闻到一股淡淡的清香,我循着花香一路寻去,转过一座小山坡,顿觉眼前一亮,满眼缤纷,这里竟是一片翠绿的橘林。

    ②小小的橘子花缀满枝头,金黄的花蕊一团团,一簇簇,挤挤挨挨,肆意绽放,像调皮可爱的小精灵。真香啊!它静静地开着,不张扬,不喧哗,自然开放在荒郊僻野。一阵风吹过,几朵小花飘落于掌心,花瓣虽已渐渐枯落,却仍可嗅到淡淡余香,我的心里充盈着满满的感动。

    ③小时候,故乡很多人都会栽种橘树,父亲在老屋后也种了两棵。用不着精心打理,经过阳光雨露的沐浴,橘树很快长得高大茂盛,绿意盎然。每年清明几场春雨后,初夏的某天,似乎只一夜之间,你家的橘子花开了,他家的橘子花开了,全村的橘子花都开了,整个村子浸透在醉人的花香里。我和小伙伴们常常跑到树下玩耍,摘几朵橘子花别在发间,披着满身的花香,欢天喜地满村子疯跑。这时,父亲看着满树橘花,脸上露出笑容。“看这花开得多好,今年橘子收成一定不错啊!”他仿佛已看见金黄的橘子缀满枝头。

    ④橘子成熟了,我们几兄妹帮着父母采摘橘子,分享着收获的喜悦。橘子圆溜溜、黄橙橙的,酸甜可口,父母每年都会送些给亲戚、乡邻,自家也留一些。有一年,橘子遭了虫害,收成很少,母亲把橘子锁在柜子里,家里来了客人才拿出来招待,我们才能分到几瓣吃,让人觉得心里欠欠的。

    ⑤一次放学回家路上,我和同伴路过一片橘林,树上的橘子笑红了脸,像一个个晶莹的红灯笼,刺激着我的味蕾。我咽了咽口水,瞄了一眼身边的同伴。同伴环顾四周悄然无人,便给我使了个眼色,我们迅速摘下了两个橘子,飞也似地逃离橘林,心怦怦乱跳。掰开橘子一阵狼吞虎咽,酸甜的滋味让我们开心不已。我舍不得全部吃掉,便留下几瓣放书包里。

    ⑥晚上,我悄悄拿出剩下的几瓣橘子,不巧被进屋的父亲发现。他沉着脸问:“小惠,哪来的橘子?”“我,我,别人给……我支支吾吾地,低下头不敢看父亲的脸。“是不是在村头树上摘的?听说下午有人偷摘橘子了。”我的脸唰地红了:“爸,我,我错了!”

    ⑦“你记住了,别人家的东西,咱千万不能拿,做人一定要堂堂正正。”我点点头,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父亲的声音不大,却重重地敲打在我的心上,让我牢记一生,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⑧橘子花开了一年又一年,父亲已过世多年,不知道那老屋后的橘子花开了吗?——于是,它们一定开了,开在我的心里,芬芳着我生命的每一天。

  1. (1) 文中形容作者吃橘子时又猛又急的样子的词语是
  2. (2) 第②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作者运用“缀满枝头”“一团团”“一簇簇”“挨挨挤挤”等词语形象地写出了橘子花的特点,表达了作者
  3. (3) 结合全文,说说你对短文最后一句话“于我,它们一定开了,开在我的心里,芬芳着我生命的每一天”的理解?
  4. (4) 本文为什么用“开在心里的橘子花”作为标题?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2分)
  5. (5) 这篇短文饱含着作者对父亲深深的热爱和感激之情,作者是如何抒发情感的?试着说说自己的理解。
同学们,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想象一下几年后家乡的环境会有怎样的变化呢?快动笔写一写,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家乡环境图吧!
课外阅读理解。

陈赓同志回顾自己革命经历的时候,曾经深情地谈起这样一件往事。

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陈赓同志感到万分疲惫。这一阵,他掉队了,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朝前走着。忽然,看见前边一个小红军,也掉队了。

那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晴,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陈赓同志走到他跟前,说:“小鬼,你上马骑一会儿吧。”小红军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同志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用一口四川话说:“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陈赓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上去,骑一段路再说!”小红军倔强地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他说着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赛跑的姿势。

“那,我们就一块走吧。”“不。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陈赓同志无可奈何,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红军,说:“你把它吃了。”小红军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我的比你的还多呢。”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红军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他骑在马上,心情老平静不下来,从刚才遇见的小红军,想起一连串的孩子。从上海、广州直到香港的码头上,跟他打过交道的那些穷孩子,一个个浮现在他眼前。

“不对,我受骗了!”陈赛同志突然喊了一声,立刻调转马头,狠踢了几下马肚子,向来的路奔跑起来,等他找到那个小红军时,小红军已经倒在草地上了。陈赓同志吃力地把小红军抱上马背,他的手触到了小红军的干粮袋,袋子硬邦邦的,装的什么东西呢?他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陈赓同志全明白了。就在这个时候,小红军停止了呼吸。

陈赓同志一把搂住小红军,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嘴巴:“陈赓啊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

  1. (1) 小红军在行军途中掉队的原因是(    )。
    A . 进人深秋天气转凉受冻 B . 草地荒无人烟令人胆寒 C . 忍饥挨饿身体虚弱疲惫
  2. (2) 陈赓说他“受骗了”指的是,后来他“全明白了”指的是
  3. (3) 陈赓先称呼小红军“小鬼”,后称他“小兄弟”,在感情上有什么变化?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填空

  1. (1) “她这种的做法使大师深受启发,……”格罗培斯受到的启发是:

  2. (2) 施工部按要求在乐园撒下草种。没多久,小草长出来了,整个乐园的空地被绿草地所覆盖。在迪斯尼乐园提前开放的半年里,草地被踩出许多小道,这些踩出的小道。第二年,格罗培斯让人铺设了人行道,

  3. (3) 迪斯尼乐园的路径之所以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是因为

按照课文《彩色的非洲》叙述顺序,排列句子。

非洲的动物是彩色的。

非洲的植物是彩色的。

非洲的自然环境是彩色的。

非洲的艺术是彩色的。

非洲的日常生活是彩色的。

把词语补充完整。

  而去      如也      不周

  十足     从    不

落       屏   

化多

课内阅读。

若是在夏天的傍晚出去散步,你常常会瞧见乡下人家吃晚饭的情景。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秋天到了,纺织娘寄住在他们屋前的瓜架上。月明人静的夜里,它们便唱起歌来:“织,织,织,织啊!织,织,织,织啊!”那歌声真好听,赛过催眠曲,让那些辛苦一天的人们,甜甜蜜蜜地进入梦乡。

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1. (1) 照样子,写成语。

    天高地阔(含“天”和“地”的成语)

               

  2. (2) 用文中加点的词语写句子。
  3. (3) 选文描写了哪两个图,请你用精炼的词语概括出来。
  4. (4) 文中提到“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由哪些景物构成了这幅风景画?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5. (5) 选文最后一句话,你怎样理解这句话?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阅读文学类文本。

会飞的孩子

    ①怒江的“怒”果然名不虚传,只见那江水像是受不了两岸危崖的夹击,怒气冲冲从上游奔涌而来,在狭窄险峻的河道里横冲直撞,激起的狂涛如风吼雷鸣,震得山谷轰轰作响。

    ②一条同样狭窄险峻的公路与咆哮的江流平行,通往峡谷深处。公路上满是大大小小的石头,汽车如同在跳摇滚,颠得人无法坐稳。我下了车,顺着路慢慢走去。江对岸有个孩子的淡灰色身影,在蓬勃的树丛中时隐时现。起初没怎么在意,后来才发觉他一直在向我招手。因隔着怒江,加上江涛的喧哗,根本听不清他在喊什么。我也朝他友好地挥挥手,依旧走我的路。“嗵”的一声,一枝竹箭飞来,就钉在我跟前一棵小树干上。那孩子拼命摇晃着手中的弩(nǔ)弓,示意我停下。

    ③我刚站住脚,就听一阵稀里哗啦的滚动声,无数石块从天而降,几乎贴着我的鼻尖飞落大江,溅起大片大片的浪花。好险!这条路上,常常有悬石滚落,原来只是听说过,没想到真就遇上了。我感激地望着对岸的孩子,却惊讶地发现他竟双脚离地,高悬在空中。他在飞?千真万确,他是在飞。只见他张开双臂,像鸟儿扑扇翅膀一样向我飞来。眨眼工夫,他就飞过了惊涛滚滚的江面,飘然落地,站在我面前。

    ④他的飞翔原来很简单。那宽阔粗犷的江面上悬着一座“桥”,那是一根钢丝溜索,纤细得很容易被忽略。他在腰间系了一道绳搭在溜索上,整个人悬空,难怪我感觉他是“飞”过来的。滚石,溜索,会飞的孩子,让我见识了大峡谷的惊险。

    ⑤这是个怒族的孩子,叫阿江,刚满十二岁。他的学校就在河对岸的石崖上。阿江要我过去看看他们的学校。看着那晃荡的溜索,我心里直发怵(chù),实在没胆量将自己拴挂到那根孤悬颤抖的细索上去。

    ⑥阿江揪着溜索使劲摇晃着说:“不怕,这钢丝索很牢,不会掉下去的!”对岸一群孩子也在鼓动我,喊叫声盖过了波涛声。我鼓起勇气决定“飞”过去。一只小手紧紧地拉住了我,睁眼一看,原来阿江用结实的绳子将我同他捆在一起,要带着我一起过溜呢!他试了试绳子,双脚用力一点,笑嘻嘻地叫了一声:“飞喽——”

    ⑦身子倏(shū)地悬空,耳畔风声飕飕,哇,真的飞起来啦!汹涌的江水在脚下奔腾,高旷的蓝天在头上旋转,吊在半空中的感觉一点也不可怕。我学着阿江,大胆地张开了双臂,一刹那变成了飞越怒江的大鸟。嗨,飞翔,这么爽快啊!飘飘悠悠就落了地,我真不敢相信自己竟是从那根细细的溜索上“飞”过来的。

    ⑧学校背靠险峰,临江而筑,两幢小木屋耸立在一座山崖上。站在学校就能看到江对岸山坡上的怒族村子,零零星星散落在山坡上的木板房或竹篾(miè)笆房。阿江和他的小伙伴们,每天一早就要飞过江来,上课,做作业,自己做饭吃。傍晚再飞回去,伴着火塘,枕着江涛入梦。

    ⑨我想,会飞的孩子,做的一定都是飞翔的梦,在梦中,他们一定都飞得更高更高,更远更远……

  1. (1) 第③自然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是(    )。
    A . 神态描写 B . 动作描写 C . 语言描写 D . 心理描写
  2. (2) 阿江揪着溜索使劲摇晃着说:“不怕,这钢丝索很牢,不会掉下去的!”读这句话最适切的语气是(    )。
    A . 自信 B . 担心 C . 害怕 D . 高兴
  3. (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B . 阿江是怒族的孩子。 C . ⑤-⑦自然段是写阿江带我飞跃怒江。 D . “嗨,飞翔,这么爽快啊!飘飘悠悠就落了地,我真不敢相信自己竟是从那根细细的溜索上“飞”过来的。”这句话是描写阿江的心理感受。
  4. (4) 第一自然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写出怒江波涛汹涌、地势险峻的特点?文中多处这样的环境描写对刻画阿江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
  5. (5) “会飞的孩子”中的“飞”与“他们一定都飞得更高更高,更远更远”中的“飞”意思一样吗?把自己的理解写下来。
阅读《穷人》片段,完成习题。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但桑娜坐着一动不动。

    “你怎么啦?不愿意吗?你怎么啦,桑娜?”

    “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

  1. (1) “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这是通过对渔夫的描写来反映他的心理。
  2. (2) “搔搔后脑勺”是通过描写来说明渔夫在思考。这句话的含义是

    A.表达了渔夫同情穷人,关心孩子的思想感情。

    B.反映了渔夫对是否把两个孩子抱回来养的矛盾心情。

  3. (3) “快去!”后面加感叹号,表示的是(   )
    A . 命令口气 B . 催促语气
  4. (4) “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说这句话吋是一种什么心情(   )
    A . 忐忑不安 B . 忧虑 C . 欣喜
  5. (5) 这段话表现了渔夫和桑娜一样都是的人。
下图是(   )字的甲骨文。

A . B . C . D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很久很久,孩子没有再来看望大树……大树很难过。后来有一天,孩子又来了。大树高兴地摇晃着肢体,对孩子说:“来吧,孩子爬到我的树干上,在树枝上荡秋千,你会很快乐的!”

  1. (1) 这段话出自《》(书名)。
  2. (2) 从文中找出一对反义词。
  3. (3) 仿写句子。

    孩子爬到我的树干上,在树枝上荡秋千,你会很快乐的!

    ,会很快乐的!

读拼音,写词语

biàn  lùn

wéi  bèi

céng  jīng

jiě  shì

jiào  shòu

jìng  jiè

róng  xǔ

xún  cháng

qīng  chè  jiàn  dǐ

shǎng  xīn  yuè  mù

毛主席的名字是__________,他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咏蛙》这首诗是他在少年时代写的一首诗,我们试着背一背吧!
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拓展训练
在一次大型的优秀歌手颁奖晚会上,一位知名女歌手因不满评奖的结果,在台上扔下话筒,拒绝演唱,引起全场哗然。请设想一下,下列不同年龄、身份的人在这种场合会说出怎样的话来。
(1)大会主持人充满歉意地对观众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个小朋友不解地问妈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位歌迷对歌手这种表现失望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位知名的老歌唱家气愤地说:_________________。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