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与社会:

初中 历史与社会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法国史学家米西勒认为,14-16世纪,西欧封建社会末期是“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最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时代。

材料二:1640年的革命和1789年的革命并不是英国革命和法国革命,这是欧洲范围内的革命。它们不仅是社会中某一阶级对旧政治制度的胜利,它们还产生了欧洲社会新的政治制度。

——马克思

材料三:我们合众国人民,为了建设完善的联邦,树立正义,保证国内安宁,规划共同国防,增进一般福利,使我们自己和我们后代得到自由的幸福,特为美利坚合众国制定本宪法。

  1. (1) 材料一中提到的“人”和“世界”被发现分别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并列举“人”被发现这一历史事件中的一位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2. (2) 材料二这两次革命的共同任务是什么?“新的政治制度”在英、法两国最终分别表现为什么形式?
  3. (3) 以英国为例,简要说明“地理大发现”和资产阶级革命之间的关系。
  4. (4) 材料三所反映美国的在政府体制设计方面的文献,其名称是什么?请你是说出该文献使美国确立的政体及其特点?
“跳槽”、“打破铁饭碗”、“人才招聘会”、“上岗资格制度”等流行语突出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       
A . 人民生活的提高 B . 医保制度的建立 C . 就业制度的变化 D . 综合国力的提升
我国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了历史。”站在南京城墙的废墟上,我们可以“读到”的历史包括(   )

①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②中华民国成立    ③台儿庄战役     ④淞沪会战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①②
古代亚非文明与欧洲文明不同特征形成的根源在于(    )
A . 人种的差异 B . 地理环境的差异 C . 宗教信仰的差异 D . 生产方式的差异
工业革命后的英国,逐渐在国民收入的比例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    )

A . 农业 B . 工业 C . 服务业 D . 手工业
有这样一本书,法国著名的汉学教授儒莲称其为“技术百科全书”,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把它称为“中国的狄德罗”----宋应星所作的“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它是(    )

A . 《齐民要术》 B . 《本草纲目》 C . 《资治通鉴》 D . 《天工开物》
波斯湾沿岸国家的石油主要输往(    )
A . 北非、东欧 B . 非洲、北美洲 C . 西欧、北美、东亚 D . 俄罗斯、美国
《皇明祖训》记载:“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xié)颃(háng)(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明太祖这一做法反映的实质是(    )
A . 扩大六部权力 B . 改革丞相制度 C . 扩大地方权力 D . 加强君主专制
宣告两极格局下的冷战落下帷幕的事件是(     )


A . 华约组织解散   B . 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   C . 东欧剧变   D . 苏联解体
年代尺有助于我们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和时代主题。下面是一位同学设计的年代尺,这位同学探究的主题是(  )

A . 侵略与反抗 B . 新民主主义革命 C . 近代化的探索 D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牛顿去世后,英国以隆重的国葬仪式将他安葬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这里一向是王公贵族的墓地,牛顿成为第一个安息在此的科学家。牛顿之所以受到如此礼遇,主要是因为他( )            
A . 在天文学、数学、力学等领域都有杰出贡献 B . 提出了生物进化论 C . 提出了启蒙思想 D . 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下图是2015年6月9日《参考消息》登载的一篇文章的标题。“十四年抗战说”是把哪一事件作为抗日战争的开端(     )

A . 九一八事变 B . 八一三事变 C . 西安事变 D . 七七事变
“为雪心头恨,而今作楚囚。被拘三十二,无一怕杀头。痛欧卖国贼,火烧赵家楼。锄奸不惜死,来把中国救。”材料所反映的这一历史事件体现出的核心精神是(    )
A . 爱国主义 B . 艰苦奋斗 C . 开拓创新 D . 乐观主义
20世纪中叶,巴西政府决定将首都从里约热内卢迁到巴西利亚,直接原因是(    )

①巴西经济的高度发达

②为了加强对内地的管理和开发

③为解决大城市人口过于集中的问题

④为纪念民主革命的胜利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②③ D . ①④
读一读,写一写。

材料一  据马士罗举的《大事年表》记载,从1655年到1816年的161年里,西方的使节抵达北京,要求通商、传教不下十数次。他们是真正的叩关使者。虽然当他们离开紫禁城的时候,带走的多半是深深的失望,但新的使者又会带着新的希望再一次漂洋过海而来。

材料二  乾隆有诗云:“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人事天时诚极盛,盈虚默念惧增哉。”

材料三  马戛尔尼说:“吾实未见中国禁止外人在北方各埠贸易之规定明文。其所云云,不过华人欲掩其真正动机,而不欲宣诸口者。彼等以为苟不如此,则恐外人之交际频繁,有碍于安谧,而各界人等之服从上命,经维持皇威于不坠,乃中国政府唯一不易之格言。”

  1. (1) 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西方和中国怎样的对外政策。

  2. (2) 结合材料二、三分析清朝统治者实行这样的对外政策的原因。

  3. (3) 综合三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学这段历史的感悟。

判断题。运用所学知识对下列题目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1. (1) 新文化运动促成了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初步形成。

    判断 理由      

  2. (2) 1920年夏,李大钊在上海建立了第一个早期组织。

    判断 理由     

  3. (3)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判断 理由     

  4. (4)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成为真正的世界大战。

    判断 理由     

  5. (5) 党和政府坚持以公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判断 理由     

读材料,回答问题。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北宋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其中的历史记载,成为国家盛衰、民族发展的重要见证。

【材料一】

俘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摘编自《资治通鉴·周纪》

【材料二】

孝文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驰以利民。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

次年四月,(孝景皇帝)大赦天下,五月,复收民田半租,三十而税一。

——摘编自《资治通鉴·汉纪》

【材料三】

时并州饥馑,数为胡寇所掠,郡县莫能自保。州将……使民万馀人,悉就谷冀州,号为“乞活”,所馀之户不满二万,寇贼纵横,道路断塞。……至晋阳,府寺焚毁,邑野萧条……

——摘编自《资治通鉴·晋纪》

  1. (1) 概括【材料一】所表达的主要内容并指出相对应的历史事件。
  2. (2) 【材料二】中的记载体现了哪一思想流派的治国理念?指出上述举措的影响。
  3. (3) 【材料三】中描绘了西晋初年哪些场景?结合所学指出导致这些历史现象的原因。
  4. (4) 综合上述材料,提炼其中蕴含的历史启示。
世界上最大的大陆是(  )
A . 南美大陆 B . 北美大陆 C . 亚欧大陆 D . 南极洲大陆
贾谊:“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回答问题。 
  1. (1) “诸侯”与我国古代哪一项制度有关(    ) 
    A . 郡县制 B . 分封制 C . 世袭制 D . 禅让制
  2. (2) 下列举措实践了贾谊这一主张并取得成功的是(    ) 
    A . 秦始皇推行郡县制 B . 汉景帝制定削藩策略 C .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D . 忽必烈建立行省制度
下列关于二战的知识,与史实不符的是(  ) 
A . 二战爆发:德国突袭波兰 B . 转折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C . 二战结束:德国投降 D . 雅尔塔会议:决定建立联合国
最近更新